1、石某民等骗取出口退税案
入库编号:2024-05-1-145-001/刑事/骗取出口退税罪/安徽省铜陵市中级人民法院/2024.08.21/(2023)皖07刑终24号/二审/入库日期:2024.12.30
裁判要旨
1.出口产品“低值高报”的认定,应当参考相关涉案产品的价格认定报告等证据,确定产品的实际价值与申报价值是否悬殊,同时结合产品是否真实出口、交易的必要性等综合判断是否属于“低值高报”骗取出口退税。
2.以“低值高报”的手段,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虚构该产品在国内流通环节所缴纳的税款,并以虚增的税额申请退税的,属于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手段骗取出口退税行为,同时构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和骗取出口退税罪的,应当择一重罪处断。
2、中山市康某游艺机有限公司、梁某尧逃税案
入库编号:2024-05-1-142-001/刑事/逃税罪/广东省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2024.01.11/(2023)粤20刑终481号/二审/入库日期:2024.12.30
裁判要旨
对逃税单位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需要同时具备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第四款“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规定的条件。单位逃税犯罪案件中,如果逃税单位实施犯罪时在任、案发时已经离任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不能配合纳税人按照税务机关要求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接受行政处罚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北京红某公司等逃避追缴欠税案
入库编号:2024-05-1-144-001/刑事/逃避追缴欠税罪/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2018.08.29/(2018)京03刑终698号/二审/入库日期:2024.06.19
裁判要旨
涉税案件专业性强,税务机关出具的行政处理决定,系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对税务机关出具的行政处理决定应当进行实质性审查。对于行政处理决定确定的“应纳税款”数额,应当在充分听取控辩双方意见基础上结合在案其他证据,并根据税法相关规定进行审查判断。
4、张某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宣告无罪案
入库编号:2024-05-1-146-001/刑事/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霸州市人民法院/2016.09.30/(2016)冀1081刑初287号/一审/入库日期:2024.05.06
裁判要旨
不以骗抵国家税款为目的,为虚增业绩、融资、贷款等,以其他单位名义对外签订销售合同,由该单位收取货款、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并未造成国家税款被骗损失的,不构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5、夏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
入库编号:2024-03-1-146-001/刑事/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山东省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23.03.29/(2023)鲁16刑终5号/二审/入库日期:2024.02.23
裁判要旨
1.有实际经营活动的公司从事虚开发票行为,往往与实际交易行为交织,对此要进行社会危害性的实质判断,坚持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判断其主观上是否具有骗取抵扣国家税款的目的,客观上是否造成国家税款损失的行为,准确区分不同虚开行为。
2.有实际生产经营活动,并非专门的开票公司,但其为降低成本从他人处以不含票价格购进货物,即在进货过程中未向国家交纳增值税款,仅以支付开票费方式从与其无真实交易的第三方获取进项发票,用于抵扣其实际销售货物所交纳的销项税。只有在真实交易环节交纳了增值税,才有向国家税务机关申请抵扣税款的权利,虽有实际经营,但在让他人开票环节并没有对应的真实交易,也没有交纳进项增值税,却让他人为自己虚开发票用于抵扣销项税,具有骗取国家税款的目的,造成国家税款损失,属于刑法第二百零五条规定的“虚开”。
6、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李某某逃税案
入库编号:2023-06-1-142-001/刑事/逃税罪/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2020.12.30/(2019)鄂刑再5号/再审/入库日期:2024.02.22/修改日期:2024.02.26
裁判要旨
根据《刑法修正案(七)》修正后的刑法第201条第4款规定,对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或巨大的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根据刑法“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对于《刑法修正案(七)》施行前实施,未经税务机关给予行政处罚,直接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逃税行为,审判时《刑法修正案(七)》已经施行的,应当适用刑法第201条第4款对逃税初犯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特别条款,在被告单位和个人接受税务机关行政处罚,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后,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7、杭州某园艺有限公司、董某虚开发票案
入库编号:2023-04-1-147-001/刑事/虚开发票罪/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法院/2022.03.11/(2021)浙0109刑初1423号/一审/入库日期:2024.02.22
裁判要旨
本案被告人因犯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伪造公司、事业单位印章罪(简称“前罪”)于2019年7月16日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九个月,缓刑三年。在该判决宣告以前,已经发现其还犯有本案虚开发票罪(简称“漏罪”)。那么,在前罪缓刑考验期内能否撤销缓刑,将漏罪与前罪数罪并罚,以及并罚后能否再次适用缓刑,生效裁判认为,应当将“在缓刑考验期内新发现的漏罪”理解为已经发现但尚未处理的罪行。即使是在前罪审理时已经发现,只要是在前罪缓刑考验期内尚未处理的,均可以作为“漏罪”与前罪实施并罚。并罚后如果仍然符合缓刑适用条件的,可以再次适用缓刑。理由如下:
1.针对判决宣告以前已经发现的犯罪,在刑罚执行期间或者缓刑、假释考验期内进行审判的,应当依照漏罪并罚的条款实行并罚,且决定执行的刑罚应当与并案处理所应判处的刑罚基本相当。
从刑事司法实践来看,针对行为人在判决宣告以前被发现的多起犯罪事实,尤其是多个事实之间还存在关联、包容关系的情形,司法机关通常会并案处理。对此,《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对于一人犯数罪、共同犯罪、多个犯罪嫌疑人实施的犯罪相互关联,并案处理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和诉讼进行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在职责范围内对相关犯罪案件并案处理。”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六部委规定》)第三条亦规定:“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可以在其职责范围内并案处理:(一)一人犯数罪的;(二)共同犯罪的;(三)共同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还实施其他犯罪的;(四)多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的犯罪存在关联,并案处理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的。”然而,从上述规定的用语来看,针对多个犯罪事实并案处理使用的是“可以”而非“应当”,故并非强制性规定。从司法实践来看,一些时候办案机关出于业务考核等原因会人为分案处理,针对被告人所犯数起数个罪行,先起诉其中一起,待刑满释放后再起诉另一起的情形。这些做法虽然并不违反禁止性规定,但却浪费了司法资源,同时也加重了对被告人的量刑。面对这种情形,法院根据《六部委规定》第三十条的规定,虽然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补充起诉或者变更起诉,但如后者不同意补充或变更的,法院只能就起诉指控的犯罪事实先作出裁判。裁判生效以后,在刑罚执行期间或者缓刑、假释考验期间,检察机关再次起诉之前即已经发现的所谓“漏罪”,法院必须对该罪再次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此时就存在一个漏罪与前罪能否并罚的问题。
从我国刑法第七十条、第七十七条、及第八十六条关于漏罪并罚的规定来看,发现漏罪的时间必须是在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期间或者缓刑、假释考验期内。据此,有观点认为,对于在判决之前即已经发现的漏罪,不能实施并罚,只能单独进行处罚。这种观点是不妥当的。一方面,数罪并罚是被告人享有的一项程序性利益。根据刑法第六十九条之规定,对于有期自由刑的并罚,采取的是限制加重原则,表明并罚时在量刑上存在折扣。此外,被告人的罪行发现得越早,享有的量刑优惠就越多。其中,针对判决宣告以前发现的数罪,被告人不仅可以享有并罚带来的量刑折扣,还可以享有同种数罪不并罚的刑罚利益。而到了刑罚执行阶段再发现漏罪,并罚时虽然可以享有量刑折扣,但不能再享有同种数罪不并罚的利益。再往后如果是在刑罚执行完毕之后再发现漏罪的,就只能单独进行处理,不能再享有合并处罚所带来的任何诉讼利益。因此,针对在判决宣告以前即已经发现的漏罪,被告人原本应当享有合并处罚所带来的量刑优惠,如因为司法机关的原因人为分案处理的,应当允许对被告人适用漏罪并罚的条款进行并罚,且决定执行的刑罚应当与并案处理时所应判处的刑罚基本相当。另一方面,如将“漏罪”狭义地理解为必须是在刑罚执行期间或者缓刑、假释考验期内新发现的罪行,那么法院在前罪刑罚执行期间或者缓刑、假释考验期内对漏罪作出判决时就不能进行并罚。这样一来,就存在两个生效判决所确定的刑罚需要同时执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为此,对于“新发现的漏罪”,应当从广义上理解为发现但尚未处理的罪行。即使是在审理前罪之时或之前已经被发现,只要是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之前或者缓刑、假释考验期结束之前尚未处理的,均可以认定为“漏罪”,进而适用刑法关于漏罪并罚的规定。
具体到本案中来,被告人董某因犯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伪造公司、事业单位印章罪(前罪)于2018年8月24日经法院立案审理,2019年7月16日作出判决,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二年九个月,缓刑三年。在此之前,税务机关已于2018年1月31日发现本案(漏罪)并移送公安机关审查立案,公安机关于2018年2月立案侦查。然而,检察机关仅仅就前罪事实进行指控,法院作出判决后,检察机关在缓刑考验期间再次针对本案事实进行指控,法院依法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由于本案漏罪在前罪判决之前就已经被发现,原本应当并案处理,这样既有利于节约诉讼资源,被告人也能享有并罚带来的刑罚利益。然而却因为司法机关的原因被分案处理,如不允许并罚,对被告人执行的有期徒刑将达到四年零三个月,而且需要同时执行两个生效判决所确定的刑罚,这对被告人来说是不公平的,而且也是无法实施的。为此,法院认为本案属于“在缓刑考验期内发现的漏罪”,进而适用刑法第七十七条将漏罪与前罪进行并罚,对被告人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三年是适当的。
2.撤销缓刑将前罪刑罚与新罪或漏罪刑罚并罚之后,一般不宜再次适用缓刑,但如被告人并未隐瞒漏罪,且并罚后仍然符合缓刑适用条件的,可以再次适用缓刑。
根据刑法第七十七条之规定,对于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漏罪的,应当撤销缓刑实行数罪并罚,但是并未对数罪并罚后是否还可以适用缓刑作出规定。对此,理论与实务界存在不同意见。撤销缓刑将新罪或漏罪刑罚与前罪刑罚数罪并罚之后,能否再次适用缓刑不能一概而论。从《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来看,缓刑只适用于社会危害性较小、主观恶性不大且有悔过表现的犯罪分子。而根据刑法第七十七条第二款之规定,对于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发生情节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那么,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的,危害性质比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违规行为要更为严重,根据举轻以明重的刑法解释原理,撤销缓刑将原罪与新罪并罚之后不宜再次适用缓刑。同样,如犯罪分子不彻底交代所犯的全部罪行,致使出现漏罪、漏判的情况,不仅表明其认罪态度不好,没有悔过诚意,而且也浪费了司法资源。对这样的犯罪分子,漏罪与原罪并罚之后也不宜再次适用缓刑。作为例外,如果犯罪分子不存在隐瞒犯罪的情况,在前罪侦查、起诉或者审判阶段就已经供述了相关漏罪事实,由于司法机关未及时侦查或起诉,导致数起犯罪没有得到并案处理的,应当以漏罪事实与前罪事实并案处理是否符合缓刑适用条件为标准,符合缓刑适用条件的,在撤销缓刑将漏罪与原罪并罚后,仍然可以再次适用缓刑。
本案即是如此,在被告人董某的前罪(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伪造公司、事业单位印章罪)审理之前,公安机关即已经发现了被告人的漏罪(虚开发票罪)。后由于公安机关未及时侦破漏罪,导致漏罪未能与前罪并案处理。在前罪缓刑考验期内,公安机关将漏罪移送审查起诉,检察机关将漏罪向法院起诉。由于漏罪的发生并非被告人有意隐瞒的结果,且漏罪与前罪并案处理时仍然符合缓刑适用条件,故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董某在缓刑考验期内发现还有本案犯罪事实没有判决,应当撤销缓刑,对本罪作出判决,与前罪实行数罪并罚。鉴于本案犯罪事实在被告人董某前罪判决宣告缓刑前即已实际发现且立案侦查,既非其新犯罪行,亦非其隐瞒罪行,本罪未与前罪一并审判,非因被告人原因造成,根据本案的犯罪情节、危害后果及被告人悔罪表现,结合社区矫正调查评估意见,对被告人董某适用缓刑是适当的。
8、蔡某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
入库编号:2023-16-1-146-002/刑事/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广东省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22.10.26/(2022)粤13刑更监1号/其他/入库日期:2024.02.21/修改日期:2024.02.24
裁判要旨
原判无期徒刑的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历经减刑后,其原判刑期减为有期徒刑的,在符合假释条件予以假释时,其假释考验期限应适用有期徒刑假释的情形,即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
9、王某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
入库编号:2023-16-1-146-001/刑事/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2023.09.08/(2021)冀刑再7号/再审/入库日期:2024.02.21/修改日期:2024.02.24
裁判要旨
在无真实货物购销交易的情况下,循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均已进行进项税额抵扣,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了纳税申报,整个流程环开环抵、闭环抵扣,未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行为人不以骗取国家税款为目的,没有套取国家税款的行为和主观故意,不符合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构成要件,不宜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定罪量刑。
10、郑某、肖某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案
入库编号:2023-05-1-152-001/刑事/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罪/上海铁路运输法院/2014.12.19/(2014)沪铁刑初字第187号/一审/入库日期:2024.02.21/修改日期:2024.03.01
裁判要旨
伪造及出售过期火车票的行为应认定为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过期火车票,已不具有原有的乘车功能,如认定为伪造车票罪显属不当,这些火车票多根据客户定制用于单位报销差旅费等用途,其出售价格远低于车票面额,在过期票未失去报销的功能时,应被视为发票。
11、徐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
入库编号:2023-05-1-146-002/刑事/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江阴市人民法院/2022.06.30/(2022)苏0281刑初664号/一审/入库日期:2024.02.20
裁判要旨
个人既是单位所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应承担单位犯罪责任;同时又实施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应当分别认定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分别量刑,再根据数罪并罚的规定进行并罚,不能将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的金额直接累加认定虚开犯罪数额。
12、赵某某等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
入库编号:2023-05-1-146-001/刑事/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山东省泰安市中级人民法院/2022.07.05/(2022)鲁09刑终125号/二审/入库日期:2024.02.20
裁判要旨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虚开行为的界定,要结合被告人的主观目的进行认定。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税款的核心功能,从国家骗抵税款的虚开行为,本质上与诈骗犯罪无异,危害性大,因此刑法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规定了严厉的法定刑。抵扣税款的前提是进项已缴纳税款。对于虽有实际交易、但没有缴税的业务,因其购买环节没有缴纳税款,因此其也无权抵扣;被告人若从第三方购买发票进行抵扣,本质上就是骗抵税款的虚开行为。被告人购买发票的“开票费”等支出,卖票方不会作为税款上缴国家,对国家而言损失的是被告人抵扣的全部税款,因此犯罪数额中不能扣除“开票费”。
来源:人民法院案例库,月旦评法汇总整理。